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哲學與理論-- 可以屬不同範疇的學科 (re-edited) 01/10

前言: 在追求學問的這幾十年 期間 (中學畢業後,沒有停過學習,我怕也有三十年了),特別是對於各種學術學科範疇裡的理論與哲學,也有一些涉獵,當然也不免有一些個人體會與心得,能與學生分享。有感於現在的一般學生,沒有好好仔細分劃這兩個屬不同的研究範圍,所以,每每在討論問題時,難免將這兩種研究混為一談,產生了不少溝通上的問題。

註: 以下討論全是我個人人為哲學理論的定義的看法,不同於現在一般在學術界流行的介定與意思。


何謂哲學 (Philosophy)? 其實,所有 英文有 xxx---phy 尾的 字,都是指一種 study (研究)。例如,Geography,是指地理學 (研究)。 當然,合理的說,有任何研究學習的活動,就必定是人為的。所以,我們很喜歡說這是人為哲學。人為哲學當然不是從天上的上帝來的,不是從聖經真理來的。但是 Philosophy ,是特別指 study 所有有關人的生命,生活和本質,與及這個世界和宇宙的意義。因為英文的字,如果前頭的字根帶有 Phil---xxx 的話,就是 "愛好,喜愛"  (love) 的意思。Oxford Advance Learner Dictionary 7th edition 就簡單地解釋哲學為: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f human life。當然,古希臘字詞有關 Philosophy 這個字詞的意思,就是 Love of Wisdom,愛好智慧。不過,在古希臘時代,人們最感與趣的,最愛好的是辯証人神及其本質的問題,亦即宗教問題。這 wisdom,當然不是指一般事物,實乃人生宗教等意義的智慧。這和 Oxford Dictionary 所提及的定義沒有很大的衝突。

人為哲學既是研究宇宙和人類生命本質的意義,我就沒有甚麼興趣轉研下去了。因為要明白人和世界,我認為我們身為人類本身,並沒有資格去推敲論斷,因為我們都是受造物。當然,我們還是可以 study 人類的,但不是從受造的人類研究所得的哲學結論去明白人類本身,因為這結論一定不會準確。比如說,你會從用家那方面去了解 window 7 的程式嗎? 還是向 window 7 程式編寫小組去探討問題? 我說的這比喻背後所呈示的 理論  (underlying theory) 十分簡單清楚。就是一個 problem - source 原理。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 (problem),不是從其他方面,而是必定從問題的來源 (source) 處尋得解決方法。就好像房屋有問題,你要了解這房子的結構,就應該去尋找建築的工程師,找尋樓宇圖則,你問房客,又怎會知道正確答案呢?  雖然你可以不理會來源 (source) 所提供的答案去解決問題,可是,你發現你得到的結果,就是 1. 問題未能解決,2. 問題暫時解決了,但很快又重現,3. 舊問題去了,但同時是帶來了另一個新問題,亦即我們常說的以難題取代難題。生活上常常應用的 Problem -- Source Theory 是很簡單的理論,人人都懂。只是將這理論應用在信仰上,人們就因他們不想接受一位比他更高的上帝而拒絕了。理論,其實可以是這樣簡單的。只是一種引導人觀察和思巧世上事物的律則指引。例如, Deconstruction (解構) 可以是一種文學理論,拿來思巧文學作品的其中一種指引律則和方法,它有哲理性,但不是哲學研究。可是,假如一些理論是從人為哲學衍生出來的,為的是解釋人為哲學研究,服務人為哲學的。那麼,對不起,我也沒甚麼興趣去了解了。理論,在我看來,只是幫助我們了解世上的事物 "thing",不是人生的意義。雖然我不能否認,在一般學術範疇裏是有哲學理論的存在 (專門用來研哲學的理論)。

所以,對於探求人類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宇宙世界的認知的哲學,為何不從人類,宇宙世界的來源處尋求答案? 十分簡單,從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就可以。這就說明,為甚麼我有時會對遇到的人這樣說,我很想和你談談人生的哲學,但不是人為的哲學,這哲學是從上天來的。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

至於何謂理論 (theory),這裡我不再詳論了。請參閱我上一篇在 2011-01-06 以英文發表的文章 Theory We Live By

由此可見,理論和哲學是有互相關連。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將兩種學問,分屬放在兩個不同範疇的學科作研究。我們也不難發現,在研究上,和學科的細分類上,也有純學科的研究和相關的理論研究。就如我們有研究音樂學的,也有專研建立各種理論,用於研究音樂作品之上的這兩個獨立學科。

今天很多人 generalize (普遍化) Philosophy 這個特別的字詞 ,把它的意思擴大了,普遍化了,還把它用在很廣闊的學術研究,甚至文化生活的層面上。這種  generalization很普遍,就像政府最近常常在發表的報告上用 "解構" (Deconstruction) 這個字詞。例如,我們聽見政府發言人說甚麼解構某某議員的論點等。其實,從上文下理看,政府想用的字詞只是 "解釋" (explain)。
至於 這個 generalized 了的 "哲學",今天隨處可見。例如,我們常看見學者用這類字眼 -- 研究語言的哲學,音樂的哲學,詩詞的哲學,建築的哲學等。就連現今在大學裡的哲學學科研究,亦擴大至研究各類事物的本質和其存在意義,不再局限於只研究人類本質和宇宙存在等問題。至於在文化生活上,我們就見過,別人說甚麼 "烹調哲學,Keep Fit 哲學" 等。這個所謂哲學,也有類似意思。所以,我們以後不用擔心這些字詞了。它的意思只是探討 XX 的本質,存在和其變化現象。不過,話得說回頭,我仍是希望將人為哲學研究,囿限於人與神,其本質和存在意義的範圍以內,就像古希臘的哲學研究嶺域一樣。學術裏的哲學就是哲學,只是一個探求人生宇宙意義的哲學學科。

記得有一次,聽老師說了一個有關人為哲學的故事。我就更看出人為哲學的不可靠。

這是有關彿教六祖慧能怎樣能成為第六代禪宗的傳說。

話說,五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想傳位給下一任禪宗。他心儀的兩個人選是初入門的慧能和追隨了自己很長時間的大弟子。為了選擇其中一人,五祖就叫他們各作一首禪詩,看看他們對彿的悟性和修為哪個更高。

坦白說,對禪的參悟,就肯定是人為哲學,是探討人生意義的一個研究。何為禪的修為? 就是彿教常強調的 "大徹大悟",就是要人視萬事皆空,不要執著。 而了解人生意義,假如是應用了這個所謂 "頓悟" 或 "大悟" 的禪學理論,那麼,人又怎可以說是真正明白何為人生意義呢!

原因請看下文。

這是他們充滿笑話的詩。

大弟子的考試詩:

身是萻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事
無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詩:

萻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不須多說,五祖就很喜歡慧能的 "空" 的修為。傳位給他,因為他不執著,又無明鏡,又無塵埃,連一物也沒有。

可是,我打趣的說,如果我有份寫詩,五祖就一定傳位給我。

我即時回贈一詩:

萻提興明鏡
非鏡也非臺
根本無事物
何物叫塵埃

請評賞。我豈不是連明鏡和塵埃也不知是甚麼? 又怎會有任何沾染呢? 我豈不是更 "空"? 試問五祖不傳位給我這個如白痴一樣 "空" 的人,該傳給誰?


人為哲學,你根本連一秒鐘也不值得花。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1-08 (published)

以音樂語言學去探討音樂意義 (3): 修辭性的 Head Motive 在詩歌107中的運用

前言: 本文章接續  2010-12-28 和 2011-01-03 前兩篇文章去探討主導動機  Head Motive 怎樣以音樂修辭的方式在作品中表達音樂意義。



以下是羅大佑的歌曲 是否 (假如) 的樂譜。請留意繼第三小節後,每一句樂句的起頭處,都是以兩個樂音下行六度跳進,並以模進進行,其節奏特色使之成為 樂句的 Head Motive。




是否 / 假如 的樂譜

   以上的樂譜顯示,mi--sol. 是第一句的 Head Motive,fa--la. 是第二句的 Head Motive,sol--si. 則是第三句。Head Motive之後,樂音就繼續向前發展,組成整句樂句。在副歌處 (Refrain) ,兩句樂句都以 do'--fa下行五度跳進作為樂句的 Head Motive,將音樂逐層地推進至高潮。

若我們以音樂修辭的方式去理解,第一樂段的樂句看來就像以下的設計:

(以下以標點符號作為句字修辭的符號,而 xxxx 等 則是從 HeadMotive 發展出來,延續樂句的樂音。我們在這裡的分析不須理會音高 pitch)

??  xxxxxxxx,
??  xxxxxx。
??  xxxxxxxxx, xxxx,xxxx,xxxx。

而副歌樂段,就看似以下的設計:

!! xxxxxxxxx,xxxx,xxxxxxx。
!! xxxxxxxxx,xxxx,xxxxxxxx。

音樂修辭的設計,是引導著音樂旋律的前進。我在這裡用標點符號去代表樂句的修辭,讓讀者可以想像音樂所能表達出的意思。

再看看普通話歌詞的語文修辭,實在與音樂修辭的設計非常吻合,堪稱曲詞互配。

請看看以下歌詞中的語法修辭,也以 Anaphora 來設計:

第一段:

是否 ? 這次我將真的離開你,
是否 ? 這次我將不再哭。
是否 ? 這次我將一去不回頭,走上那條,漫漫永無,止境的路。


副歌:

多少 次的寂寞掙扎在心頭 ! 只為挽回,我將遠去的腳步。
多少 次我忍著胸口的淚水 ! 只是為了,告訴我自己不在乎。

讀者可前以下往 youtube 網址聆聽 是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z_osv7x6Gc&feature=related


值得一提,本人很喜歡普通話版 是否,"是否" 這兩個字的國語發音,很吻合下行六度的 mi---sol。可是,隨了歌詞能以普通話只得四聲的優勢 (廣東話版 假如 就不能),毫不困難地將音樂修辭的格式,差不多如實的反影出來,我喜歡它主要更因為 是否 不是一首描寫男女愛情的情歌。查實它是電影 搭錯車 的插曲。(主題曲是酒干倘賣無)。故事是描述父女之間那真摯感人的愛。因女兒一心想成為歌星,不得不忍痛地和貧困,並靠拾荒為生而養大自己的老父斷絕關係。為了女兒成名,老父至死也默默承受。這首歌就是當女兒忍痛地離開相依為伴的老父,去闖所謂的一番事業時唱的。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大概明白,何謂音樂修辭性的主導動機  Head Motive ,以及它是甚樣由 語法上的 Anaphora ,詩歌性修辭 (poetic rhetoric) 演變出來。由於音樂的語法是可以傳遞意義的,所以當聆聽者以樂音的修辭設計來聽這首音樂時,在理論上,這些樂音是可以引起聽者的感受和反應 (emotion and response),從以產生美學上的愉悅 (aesthetic pleasure)。


待續........   To Be Continu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1-08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