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生的"深情與至誠" 是我中學時代所學的第一個文學分析理論。今天的中學生應該不知道這篇文章,因它不是應讀的範文。但它卻陪伴過我踏遍無數各種各色藝術作品的內心世界,探討了,領悟了自己從未想過的,未學過的,未明白過的情感哲理和人生美學。
謝謝那兩篇一英一中的短篇故事和隨筆 -- I Love My Sister 和 LKF。在寫作修辭的技巧上而言,這兩篇可能只算是入門水平的作品,卻能激動了我去提筆重寫那我已很多很多年,沒有寫過的舒情散文和小品隨筆。誰說只有洋洋數萬字的學術論文才是有貢獻的,有價值的寫作? 那能觸動心弦的,摯誠的,何嘗不能醉人心窩,縈繞心頭,讀後仍能留下一臉淚水! 藝術分析理論中的移情作用,是可以發生在欣賞者的身上。
真的很多年了! 近十多年所寫的全都是學術性文章。
正文:
對於粵語流行曲,仍是喜歡那舊歌,想我是老了! 現在的流行曲歌詞,文采欠奉,文筆又不夠,雖感情是有的,但沒有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如何能負載真摯的情感。正所謂情不真,意不誠,那有佳作。簡單來說,文學理論 "深情與至誠" 這個衡量準則,就是看看文章或歌詞所表達的,是有沒有流露出真摯的,不造作的誠懇感情,從而打動人心。
林夕為周慧敏所寫的一首歌,你還記得從前嗎 (可能在這張大碟中全不起眼),所描繪的感情世界使我想起那篇 I Love My Sister 短篇小說。是! 是一份摯誠的感情,主角是澄來的嘛!
我的填詞老師盧國占先生曾說過,創作只忠於那一剎那的真摯感情。我不曾完全明白。二十年後,直至我在大學研究音樂和美學意義時,頓有所悟。在欣賞作品時,不須拘泥於每個音符,每句句子,或每一段的文章在訴說甚麼,是否在帶動感情。作品感人的地方,能使人難忘的,感情揮之不去的,往往就只有那幾個片段 (fragments)。原來欣賞的,也是那一剎那的縈繞心頭,美的反應也就是存在那短暫的瞬間吧了。
你還記得從前嗎 這首歌可能並不是佳篇,但佳句就肯定有。我亦想起盧國沾老師所說的遺憾: "寫了這麼多年歌詞,作品就只有佳句而無佳篇。"
可是,我認為如果聽者真的能受到那幾句佳句所感動,又能感受到那份一剎那傳送來的深情,這已足夠。也表示這不再是首令人遺憾的作品了。
牽動了我的思潮的那幾句,林夕是這寫的:
(女) 是否情謎和依戀,不足夠將我活埋,還是彼比相愛不等於了解。
若果是我根本看不懂你世界,寧願你我永不長大,
................
無奈幸福比青春跑得更快。
但記得從前從前儍氣話,想起你與我的家,
彷彿已是最美滿的畫,擺到面前實現時像笑話。
讓我們走進這幾句歌詞的感情世界看看。隨著女方長大成熟,看見的愛情世界不一樣了。男方看來在感情方面,還是停留在起初熱戀浪漫的 puppy love 階段。她真的越來越看不懂他的世界。起初熱戀的浪漫是不足夠將自己對情愛的理性追求完全掩蓋,這是多麼可悲。成熟,自省的結果在婚姻中是值得嗎? .......
我個人很喜歡那句: 無奈幸福比青春跑得更快。這句比喻就只用了一個動詞,就點出了初戀的幸福離開得很快。
在感情上,她還愛他嗎? 答案很清楚。這是深情的表現。在現實生活裡,你可曾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很多是嗎? 可是,人真的能不長大嗎?
時間永遠是自省的催化劑。感情的張力也由此帶動。人生的張力,也往往從人懂得自省開始。
這又使我想起譚詠麟的遲來的春天。作詞的是向雪懷先生 (原名是陳劍和)。
我最欣賞其中的佳句是:
誰人將一點愛, 閃出希望,
............
從前的一個夢,不知不覺再戀上。
遲來的春天,不應去愛,無奈卻更加可愛,
仍由得它開始,又錯多一趟。
真的! 詞中主人公的處景,可能是我們朋友的真實經驗。但這一種特別的感情,是 '閃'出來的,也就是從來沒想過,無期望過。所以,感覺是真的,是誠的。
可是,有時對人對自身感情自省的結果,並不一定像尹恩惠在 對我說謊試試 一劇中,可以為自已舖展幸福的未來。對這個年紀的人來說,能把握和珍惜閃出的 '愛' 已是太奢侈了。
從前明白這首歌的情感世界在說甚麼,現在感受到這個情感世界是甚麼樣子。
詞中的主人公所感受的,全在這一個 '錯' 字。張力也在此。理性上不能做,但感性上卻禁不來。所以仍是錯了。所以,我常常犯錯。
主人公的理性是:
強將愛去淡忘,矛盾繞心中,沒法奔放。
............
最喜歡的是這兩句:
面對的彷彿多麼渺茫,更加上這道牆,
圍著我,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宋代詞人柳永那首雨霖玲有三句是這樣的:
便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真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評論柳永的詞乃第二高境界,這可沒錯。其詞感情真摯,深邃動人。
文字雖沒有柳永的好,但向雪懷的 '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也流露出近似柳永這份誠意。
如加上這道 '牆',又如何? 感情的張力會更大嗎?
這道牆是甚麼? 是年紀麼? 當然是。但還有甚麼?
可堪回味的就在此。可以有更多。背景,地位,家人,朋友,社區眼光,道德規限,倫理標準 .......,又或是要對多年陪伴的另一半應盡的情義等。
縱然有萬種能擦出愛情火花的因素,卻也不能.....…
所以,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份感情是真的,深的,摯誠的,但如何? 人又能怎樣? 有誰可對之傾訴。
打動人心的,就是這樣的作品。
轉回林夕的歌詞。
副歌真的是感情真摯。在現實生活裡,兩人結合,從各自的路,匯合走上同一條路,雖說是絪緣際會,不經過理性上的自省而選擇,只隨感覺而行,但就如林夕所描寫一樣,彷彿看來是最美滿的畫。 可是,現實的相處卻是另一回事。當擺到面前實現時就像笑話。請停下來想想,環顧四周,這又豈不是我們的真實體驗麼?
雖是比喻,也是真誠的描寫。你看過印象派的畫嗎? 試過走近三呎來看嗎? 遠看是美極了。但近看是......
不用提...... 像是所有汚點都放大,影象也不清楚。
所以,如果你想學會用心做分析,不是只用大學所教的理論做分析,首先請從自已的感情世界開始,學會開放感情,用心去感受,去觀察,去檢示。學術上的分析理論只是幫助我們選擇分析角度,找出成份元素和結構吧了。
就如澄的學期論文有關貝多芬交響曲的詮釋,始終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所言,在感性分析上是有所 "隔"。只因作者未能真正用到內心去感受領悟樂音,只用頭腦去了解樂譜的技巧。
I Love My Sister 裡的角色的感情世界 (不是情節舖排),就如林夕這首歌的主人公的對換,角度也是從未成熟的女方那面而出發的。但在描繪到當女方驟然發覺愛人所愛的是自已的姊姊時,那份失落的感情就流露出女性獨有的那份內斂和深邃,感情倒是真摯。令人可堪回味的,我看還是女方那還未成熟到能了解男方感情世界時所散發出的純真和浪漫,應不是澄嘛! 我特別欣賞這個天真得儍裡儍氣的小女孩,就連與愛人約會也要姊姊相伴。在她的感情世界裡,倒是分不開蘿漫蒂克的愛和相依為命的親情的愛。要知道蘿漫蒂克的愛戀是含有健康的嫉妒。這是對的,合理的; 是帶有承諾的,有責任的,有情義的,因為這情感只是屬於兩個人之間的,是不能包含外人。這跟其他形式的愛有所不同,更遑論是相依為命的親情。
可是,這又使我想起那個看似擁有無限精力去表現愛的鈴木保代美,在 東京愛情故事 (80年代柴門文的著名漫畫改編的劇集) 一劇裡,就是不懂區分何為男女的真愛 (蘿漫蒂克的愛) 和 博愛 (對其他人表現的仁慈和關愛)。結果,始終都未能與真心相愛的男主角開花結果。在感情生活上,為自己帶來無盡的思念和遺憾。所以,鈴木保代美的愛,正如劇中的對白所言: 愛是很疲累的。儍裡儍氣的小女孩的愛戀也會很疲累,不是嗎?
我看兩位主人公不同之處,只在於 I Love My Sister 的女孩在感情上是在成長階段,還未成熟,但她終有一日會成熟地處理感情的事。而東京愛情故事 中的鈴木保代美則是性格使然。她永不會以理性去整理自己的感情。她不是不成熟,反之,在劇中她更是處事能力很高。但在愛情上,卻又那麼天真,那麼幼稚。
又再次回到我們的純真女孩。
話說當小女孩偷看姊姊電話訊息,發現了心愛的人原來是喜歡姊姊時,感情的張力就顯得格外高漲了。這裡所描寫的雖然帶有戲劇性,但對我來說,卻很真,因為我認識作者,所以看到這段描寫時,彷如歷歷在目,澄的眼淚就像灑在面前。雖然這個分析是略帶主觀,但卻不能不提。
至於那篇名為 LKF 的隨筆,最感動我的,反而是在我的思想上,感情上,和道德上不能容忍的那一段描述。關於這點,我就不再在這裡覆述了。請參看拙作 "離別與思念"。 所以,在分析上,困難的地方,往往是分析者對作者有著深厚,近乎主觀的情感。這使在觀察作品時很易流於主觀。不過,話得說回來,世上那有完全客觀的評論。
坦白說來,我不得不承認,能觸動我底心弦的,為我帶來震撼的,是在文章最後,描寫主人公的心裡歷程的那一段:
經過無聊的,算盡機心的譗訕之後,男子最後要求成為這晚的入幕之賓。然後,女主人公的思潮就開展如下:
(原文):
"那刻,我靜了。沒有想應不應該,只有需不需要。
我想每個在蘭桂坊出現女人,都在計一條數學題吧!你以為我們計的是男人的身型,學歷,性格。。。?其實,這不過是一條寂寞的算術,寂寞的數值愈高,要求便愈低。
嗯,算好了!今晚,我沒有寂寞到需要一個男人。"
(完)。
真的。這段描述道盡了今天香港女孩感情的世界和人生態度,同時也寫出了現代都市人的落寞和空虛。以前,很多歌詞都曾寫過,如城市足印,或昨夜渡輪上。
例如,城市足印 中描寫在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冷寞是這樣描繪的:
留心,街中每個人,彼此匆匆過,皺着眉心。
重疊的足印,細踏了千遍,多千遍,看來也不要緊。
留心,身邊每個人,冷冷的雙眼,是問何因?
人在匆匆裡,那曾知道,今天你我是遠還是近。
當然,用足印重疊,冷冰冰的雙眼在街上走過,理會無人,無人理會,來描述人際的疏離和冷寞,也有其張力。
而馮德基在 昨夜的渡輪上 就會這樣寫:
莫問豪情似痴,酒醉後如同不知,
........
渡輪上,懷念你說過身如戰士,
披戰衣,甦醒何妨重頭開始。
.........
這裡的迫力,顯見於每天機械式的生活的不斷循環,人人都如戰士一般戰鬥。甚麼理想,夢想,在這種天天重覆的生活裡,其中的豪情早已煙消雲散。所以何妨一醉。可是,酒醉過後,醒來卻是逃不過,還是要再披戰衣,重奔戰場。雖不知其他人的夢想如何,至少我有同感。
騰折是永不息止。所以,這也是佳句。很貼似。
不過,澄對寂寞這感覺所用的喻體很有廿一世紀的時代感。是用數值。是計算,是指數,這很香港。撩動人心之處,就是從這裡出發。可是,真不希望澄也會是這樣心計。
老實說,雖有點害怕真有其事,但這段文字是可堪回味的。她是真摯的,是誠懇的,她是道盡現代人性的可悲可憐,雖然我仍然深信人性還有高貴的情操,真誠的一面。可是,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墮落的卑賤,仍充斥在香港這個物質至上,處處講求利益交換的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中。
好了。談了這麼多心聲,文章到此,也接近尾聲。(完)。
真的。這段描述道盡了今天香港女孩感情的世界和人生態度,同時也寫出了現代都市人的落寞和空虛。以前,很多歌詞都曾寫過,如城市足印,或昨夜渡輪上。
例如,城市足印 中描寫在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冷寞是這樣描繪的:
留心,街中每個人,彼此匆匆過,皺着眉心。
重疊的足印,細踏了千遍,多千遍,看來也不要緊。
留心,身邊每個人,冷冷的雙眼,是問何因?
人在匆匆裡,那曾知道,今天你我是遠還是近。
當然,用足印重疊,冷冰冰的雙眼在街上走過,理會無人,無人理會,來描述人際的疏離和冷寞,也有其張力。
而馮德基在 昨夜的渡輪上 就會這樣寫:
莫問豪情似痴,酒醉後如同不知,
........
渡輪上,懷念你說過身如戰士,
披戰衣,甦醒何妨重頭開始。
.........
這裡的迫力,顯見於每天機械式的生活的不斷循環,人人都如戰士一般戰鬥。甚麼理想,夢想,在這種天天重覆的生活裡,其中的豪情早已煙消雲散。所以何妨一醉。可是,酒醉過後,醒來卻是逃不過,還是要再披戰衣,重奔戰場。雖不知其他人的夢想如何,至少我有同感。
騰折是永不息止。所以,這也是佳句。很貼似。
不過,澄對寂寞這感覺所用的喻體很有廿一世紀的時代感。是用數值。是計算,是指數,這很香港。撩動人心之處,就是從這裡出發。可是,真不希望澄也會是這樣心計。
老實說,雖有點害怕真有其事,但這段文字是可堪回味的。她是真摯的,是誠懇的,她是道盡現代人性的可悲可憐,雖然我仍然深信人性還有高貴的情操,真誠的一面。可是,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墮落的卑賤,仍充斥在香港這個物質至上,處處講求利益交換的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中。
我不知道去衡量一個作品的好壞,用 '深情與至誠' 這個原則是否常常都那麼有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移情作用不單是創作者的獨享的專利,也是讀者或受者可以自由地感受到的。那即是身同感受嘛。當我們用真心去投入作品時,只要是好的作品,不造作,不過度誇張失實,不作無病呻吟,我們就可以發掘出作品的真摯感情出來。這有助於讓作品的誠懇牽引我們自身的真情,使我們更易於投進藝術作品裡的美學世界,領略美的箇中奧妙和真諦。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07-27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