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students,
It is a good new that Leung Sir Music Center is going to offer a new course on advance music analysis.
Please leave down your contact email or phon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ourse,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email Leung Sir (theorydavid@yahoo.com.hk)
Have you ever heard of Schenkerian Analysis? This is a very useful analytical theory to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ton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way of composing out of tonal musical works. Such theory is so famous that performers, as well as composers and piano teachers are eager to learn. LeungSir believes that no private music sectors will offer such course.
Leung Sir will tailor this theory to suitable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make use of it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The whole course wi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topics:
1.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enkerian Analysis
2. Melody and Counterpoint
3. Bass Linge and Harmonic Structure
4. Linear techniques
5. Tonal Strucutre
6. Techniques of Melodic Prolongation
7. Some Basic of Fundamental Structures
8. Some Common Tonal Patterns
9. Introduction to Graphic Notation
10. Set Pieces Discussion
Students should possess qualified Harmo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fully assimilate the concept of this theory.
Number of lessons: 10
Date : August 10 2011 (Wednesday)
Time: 7:45pm to 10:00pm
Students : 6-8
(All materials will be provided)
David Leung
In addition to publish David Leung's (theorydavid, or Leung Sir) teaching, and musical activities, the blog Music and Arts:音樂與藝術 is also used to reflect his ideas of and aesthetic respones to music, literature, poetry, painting,and various arts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rticles, poems, and academic papers.Your heartfelt responses are my great support.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advance music learning, please also visit my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davidmusiccenter.com/。
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Music Theory Workshop -- 後浪漫風格和聲彙語的研究
致各同學,朋友:
梁 sir 現定於五月十一日開辦一個新的中高等程度和聲理論課程,詳程請看下面課程簡介。
如有興趣報讀的同學們,可以給我 一個 confirmative email,留下通訊方法。如果有足夠同學人數可以開課,我會 send 給你們一個 學員備忘通知。就算以前就某一個課程已留下 email 的同學,因現在是一個新課程,所以也請大家再留一次,以作安排。一般來說,我是不會打擾大家的。如果想進修一下 harmony 和分析樂曲的知識,這些不用趕考試的課程是很適宜的。
謝謝!
梁 sir
Music Theory Workshop 後浪漫風格的和聲彙語研究
這個課程旨在幫助學員進一步掌握調性和聲 (Tonal Harmony)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在各大師的音樂作品中之運用。眾所週知,由於十九世紀的作曲家為了表達含高度浪漫精神和獨特的個人風格,就在其作品中大量運用變化和絃 (Chromatic Harmony) 和遠系轉調,使傳統的和聲彙語不斷擴張,導致作品的調性面臨瓦解。雖然這樣產生了不少優美感人的樂曲,可是,也同時使一般音樂愛好者由於大師們的音樂語言的艱澀,以致未能理解其樂曲的原貌精神,以及背後蘊藏的深厚意義。這個課程的設計,就是基於要了解樂曲原貌這個基礎意義,跟學員以 workshop , 即工作坊的學習方式,以數個有代表性的浪漫風格音樂大師們的作品為研究樂例,去探討他們個人獨特和聲的語彙與創作技巧,掀開這些樂曲的神秘面紗。
再者,經梁 sir 教學多年的觀察,學員在八級樂理課程中學過初級和聲學後,只忙於應付各種樂理考試,如八級樂理或 AMusTCL等,根本沒有靜下來消化其學得的和聲理論知識,看看它如何運用在解釋個別大師的音樂作品上。這種學習方式除了能拿一張證書或文憑外,對了解音樂和享受其美,沒有太大幫助。因此,這個課程是希望學員從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學到如何運用其學過的和聲概念和分析技巧,去對作品作一個有意義的詮釋,從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鑑賞能力。梁 sir 會引導學員在每一課堂上運用一至兩個技巧去分析和詮釋指定的樂曲或其片段,以此作為研究例證,並輔以 CD / mp3 的音樂作聆聽和思考之用。
課程題目包括:
1. Enharmonic Modulations By Using Chromatic Harmony
2. Diatonic Sequence and Chromatic Sequence
3.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Harmonic Vocabulary
4. Chords and Progressions in Special Situations
5. Tonal Harmonic Vocabula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6. Color and Drama in Composition: Modal Mixture and Chromatic Mediant and Submediants
7. Tonal and Harmonic Ambiguity8. Neo-Tonality: Impressionism
9.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Chopin and Schumann
10.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Brahms and Debussy
全個課程.: 共十課,每課 2 小時
上課時間: 7:45pm -- 9:45pm
上課日期: May 11, 2011 (Wednesday)
上課地點: 旺角,通菜街,威達商業大廈,408 室。(請參閱右方地圖)
人數: 5 至 8 人 (小組)
講授語言 : 粵語及英語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Music Theory Workshop -- 後浪漫風格的和聲語研究
致各同學,朋友:
梁 sir 準備在五月開辦一個新的中等程度和聲理論課程,詳細請看下面課程簡介。如有興趣報讀的同學們,可以先給我 email 一個,留下通訊方法。如果有足夠同學人數可以開課,我會跟大家進一步聯絡。就算以前就某一個課程已留下 email 的同學,因現在是一個新課程,所以也請大家再留一次,以作安排。一般來說,我是不會打擾大家的。如果想進修一下 harmony 和分析樂曲的知識,這些不用趕考試的課程是很適宜的。
謝謝!
梁 sir
Music Theory Workshop 後浪漫風格的和聲匯語研究
這個課程旨在幫助學員進一步掌握調性和聲 (Tonal Harmony)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在各大師的音樂作品中之運用。眾所週知,由於十九世紀的作曲家為了表達含高度浪漫精神和獨特的個人風格,就在其作品中大量運用變化和絃 (Chromatic Harmony) 和遠系轉調,使傳統的和聲語不斷擴張,導致作品的調性面臨瓦解。雖然這樣產生了不少優美感人的樂曲,可是,也同時使一般音樂愛好者由於大師們的音樂語言的艱澀,以致未能理解其樂曲的原貌精神,以及背後蘊藏的深厚意義。這個課程的設計,就是基於要了解樂曲原貌這個基礎意義,跟學員以 workshop , 即工作坊的學習方式,以數個有代表性的浪漫風格音樂大師們的作品為研究樂例,去探討他們個人獨特和聲的語與創作技巧,掀開這些樂曲的神秘面紗。
再者,經梁 sir 教學多年的觀察,學員在八級樂理課程中學過初級和聲學後,只忙於應付各種樂理考試,如八級樂理或 AMusTCL等,根本沒有靜下來消化其學得的和聲理論知識,看看它如何運用在解釋個別大師的音樂作品上。這種學習方式除了能拿一張證書或文憑外,對了解音樂和享受其美,沒有太大幫助。因此,這個課程是希望學員從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學到如何運用其學過的和聲概念和分析技巧,去對作品作一個有意義的詮釋,從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鑑賞能力。梁 sir 會引導學員在每一課堂上運用一至兩個技巧去分析和詮釋指定的樂曲或其片段,以此作為研究例證,並輔以 CD / mp3 的音樂作聆聽和思考之用。
課程題目包括:
1. Enharmonic Modulations By Using Chromatic Harmony
2. Diatonic Sequence and Chromatic Sequence
3.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Harmonic Vocabulary
4. Chords and Progressions in Special Situations
5. Tonal Harmonic Vocabula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6. Color and Drama in Composition: Modal Mixture and Chromatic Mediant and Submediants
7. Tonal and Harmonic Ambiguity8. Neo-Tonality: Impressionism
9.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Chopin and Schumann
10.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Brahms and Debussy
全個課程.: 共十課,每課 2 小時
上課時間: May 4, 2011 (Wednesday)
上課地點: 旺角,通菜街,威達商業大廈,408 室。(請參閱右方地圖)
人數: 5 至 7 人 (小組)
講授語言 : 粵語及英語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LTCL Music Composition 高級文憑作曲考試之剖析-- (完)
前言: 真的不好意思。上一個星期為了回答不少新課程的查詢,花了我不少時間,這一篇談論LTCL 作曲文憑試的親身體驗,好應該完結了。
身為一個已有二十多年創作經驗的作曲家和樂理老師,我一直都想推廣這個 Trinity 舉辦的作曲文憑試。當然不是只為了有多一個教學機會,而確實我相信這個試可以是喜歡創作的朋友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踏腳石。當 1991 年我第一次考這個作曲試時,我的 Part A -- submitted composition 就拿了 90 分 (100分為滿分)。當時,對於我這個黃毛小子,從零開始,連 鋼琴也不懂彈,緊學了 music theory 和作曲大概七年左右就考到 part A 這個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要知道,這個試是不容易考的,像是過三關一樣,當年就要考兩天。況且,90 分就是 distinction。一般來說,作曲科是很難拿到的。因為,評審樂曲好與不好是很主觀的。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解釋這個考試,讓喜歡創作的朋友略略了解這個作曲試是甚麼樣,當然也希望你們找 Leung Sir 我學習作曲。LTCL 的作曲班就快開始招生了。
正文:
同學們寫好了兩個作品,就可以隨時報名考試。因為這是作品提交部份,所以 Trinity 是沒有特定考試日期,考生全年皆可報考。在遞交作品時,考生須要簽一個declaration去證明這些作品是考生本人寫作的作品。當然,某程度來看,你是可以"請槍"的。根本沒有人 check 你,因為 LTCL 程度不須你做 viva voce,或 oral defense。可是,身為作曲家,我不會鼓勵這樣做。但在寫作作品時,老師是可以給你意見的。有些地方,可能是老師幫助你作出改正。在我看來,這是可以的。再者,如果你沒有足夠作曲技巧,寫不成 part A 的作品,也不可能在三年內考到 Part B 那三條題目。
Part B 的三條題目可不容易考哩。考生需要有優良的作曲技巧,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曲和配器題。第一條作曲題,我不贊成考生選擇用十二音列寫作的題目。因為時間緊迫,如果你花了時間去寫一個 serial matrix,而且,寫 serial matrix 還需要你用數字才快。你又要將數字轉成音高 A, B, C 等,這樣你要花很多時間。雖然你可以說,在寫作 serial music 時,考生不須考慮音高,跟著 serial 的 tone row 就可以,但是,你所花在寫 matrix 的時間,也已經抵得上寫十多小節的 tonal music 的時間了。這條題目,我鼓勵考生寫兩個 piano variations。要記得,主題是試卷供給的。考生不須自行創作。因此,這條不太難的原因是考生一般已學了 theory 的 Harmony writing 一段時間,他們考八級樂課,又或 AMusTCL時,他們都寫作和聲,而且要寫作 piano style。再者,學習作曲的入門課程,就是要先學寫 piano style。所以考生就當這條題目為 theory 的寫作就可以。他們只需學習一下 theme and variation 的技巧,再熟習 piano 的寫作方式,就足夠應付這條題目。我們的 LTCL music composition 課程就包括變奏的寫作技巧討論。另一條可考慮選擇的是為 piano concerto 裡的 cadenza 的寫作。可是同學要緊記,如果練習寫的時候,你所花的時間很長,就不要選這條了。不竟 cadenza,華彩樂段要有很多 piano figurations 要寫,比起人般 piano 的 style 難寫一些。研究 Mozart 的 Piano Concerto 寫法是不可少的。而 Baroque 的 Passacaglia 那條題目,我也不推荐考生選擇。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一般的對位技術不夠。要掌握對位法,是要頗長時間去浸的。現實的是為考試而學習的人太多,現在已沒有幾人願意習寫 counterpoint 了。以我為例,當年就花了兩年時間習寫 16th century and 18th century 的ccounterpoint。我的經驗是,寫對位音樂,不是學一個 course 就可以掌握。所以,忘記這條題目吧!
第二條題目是為一個 piano reduction excerpt 去配寫管絃樂。就算考生沒有機會演出過任何器樂作品的經驗,西洋樂隊的配器也是有得學的。在一般的配器教科書裡,總有一課是講論如何將鋼琴曲編寫為管絃樂曲。當然,同學在學習作曲時,先學寫 singing 的旋律,即寫 vocal music,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同學也要學習寫作器樂曲,首先學的。就是鋼琴曲。然後,就學寫 string 和 woodwind,先由 solo開始。再學寫 ensemble。還得在 submit 作品時,學生是已經學習了寫作 string quartet。只要你不是'請槍'的,你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絃樂寫作經驗。現在可以從學習 woodwind 的配器裡,學會控制 woodwind 的各支樂器。學習配器 (orchestration),我們總不免要多聽管絃樂和作 score reading。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你的 general musicianship (不是practical musicianship) 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西方樂器的寫作學習是頗科學化的。有時作曲家就算不懂得演奏這件樂器,但從配器的書本中記述和聆聽音樂和看總譜,學生就能夠寫作出管絃樂作品了。有趣的是,歷史上的配器大師,如 Wagner 或 Berlioz,就是不懂得彈鋼琴,更不是表演者 -- performer。Berlioz 是彈吉他的,而 Rimsky Korsakov 雖進過音樂學院學習,只是一位業餘的作曲家,他本身是化學師 -- Chemist。所以同學們不須害怕,就算你本身不是出色的樂器演奏者,配器法仍是可以掌握的。
至於第三條題目,我比較喜歡寫五重奏。因為以考試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同學及格。用orchestra 來寫兩分鐘的 incidental music 比較冒險。要知管絃樂曲不是難寫,但要同時顧及多個聲部,所花的時間就多了不少。可是,五重奏只是五個聲部,而且很少地方需要五個聲部一齊奏不同的melodic line。有很多時,只三幾個聲部在奏,texture 真的沒有那麼複雜。考生大概寫三十多小節就夠了。更何況,不同於 incidental music 那條題目,是要考生即時跟所描繪的情節創作樂曲主題,現在考生不須思巧創作人的主題,因為題目是有提供了主題三幾個小節,然後跟著這幾小節的音樂風格接續寫不去的。所以,考生可以當是寫 Harmony 的方式去完成這條題目就可。也談不上很多原創的地方。
考試考試,有哪個考生想不及格? 可是在 Licentiate 的級數裡,同學如果 pass,也都是緊緊及格而矣。我的 Part B ,也只是 72 分吧了。時 passing mark 是 70分,現在是 60 分。所以同學們,加油啊! 應該是較以前容易及格的。
從在以上的考試策略分析。我們可以作人個總結,就是考生必須衡量時間和自已最熟悉的技巧。我們雖然學過不少音樂理訟和寫作訓練,可是,歸根結底,我們的 Harmony 寫作,仍應該算是最拿手,最熟練的。因為所有樂理學習,都不離調式和聲的分析和寫作,就算是考作曲題,也應是這些與和聲寫作有關的題目容易應付,時間按理說,亦是最能掌握的。坦白說,第二部份考試,要考生在短短五小時裡答三條大題目,根本談不上創意。現實的看,考生還是取易的好,留待考過試,及格了,才創作自已喜歡的樂曲,再向難度挑戰吧!
全文完............. Complet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22 (published)
身為一個已有二十多年創作經驗的作曲家和樂理老師,我一直都想推廣這個 Trinity 舉辦的作曲文憑試。當然不是只為了有多一個教學機會,而確實我相信這個試可以是喜歡創作的朋友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踏腳石。當 1991 年我第一次考這個作曲試時,我的 Part A -- submitted composition 就拿了 90 分 (100分為滿分)。當時,對於我這個黃毛小子,從零開始,連 鋼琴也不懂彈,緊學了 music theory 和作曲大概七年左右就考到 part A 這個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要知道,這個試是不容易考的,像是過三關一樣,當年就要考兩天。況且,90 分就是 distinction。一般來說,作曲科是很難拿到的。因為,評審樂曲好與不好是很主觀的。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解釋這個考試,讓喜歡創作的朋友略略了解這個作曲試是甚麼樣,當然也希望你們找 Leung Sir 我學習作曲。LTCL 的作曲班就快開始招生了。
正文:
同學們寫好了兩個作品,就可以隨時報名考試。因為這是作品提交部份,所以 Trinity 是沒有特定考試日期,考生全年皆可報考。在遞交作品時,考生須要簽一個declaration去證明這些作品是考生本人寫作的作品。當然,某程度來看,你是可以"請槍"的。根本沒有人 check 你,因為 LTCL 程度不須你做 viva voce,或 oral defense。可是,身為作曲家,我不會鼓勵這樣做。但在寫作作品時,老師是可以給你意見的。有些地方,可能是老師幫助你作出改正。在我看來,這是可以的。再者,如果你沒有足夠作曲技巧,寫不成 part A 的作品,也不可能在三年內考到 Part B 那三條題目。
Part B 的三條題目可不容易考哩。考生需要有優良的作曲技巧,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曲和配器題。第一條作曲題,我不贊成考生選擇用十二音列寫作的題目。因為時間緊迫,如果你花了時間去寫一個 serial matrix,而且,寫 serial matrix 還需要你用數字才快。你又要將數字轉成音高 A, B, C 等,這樣你要花很多時間。雖然你可以說,在寫作 serial music 時,考生不須考慮音高,跟著 serial 的 tone row 就可以,但是,你所花在寫 matrix 的時間,也已經抵得上寫十多小節的 tonal music 的時間了。這條題目,我鼓勵考生寫兩個 piano variations。要記得,主題是試卷供給的。考生不須自行創作。因此,這條不太難的原因是考生一般已學了 theory 的 Harmony writing 一段時間,他們考八級樂課,又或 AMusTCL時,他們都寫作和聲,而且要寫作 piano style。再者,學習作曲的入門課程,就是要先學寫 piano style。所以考生就當這條題目為 theory 的寫作就可以。他們只需學習一下 theme and variation 的技巧,再熟習 piano 的寫作方式,就足夠應付這條題目。我們的 LTCL music composition 課程就包括變奏的寫作技巧討論。另一條可考慮選擇的是為 piano concerto 裡的 cadenza 的寫作。可是同學要緊記,如果練習寫的時候,你所花的時間很長,就不要選這條了。不竟 cadenza,華彩樂段要有很多 piano figurations 要寫,比起人般 piano 的 style 難寫一些。研究 Mozart 的 Piano Concerto 寫法是不可少的。而 Baroque 的 Passacaglia 那條題目,我也不推荐考生選擇。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一般的對位技術不夠。要掌握對位法,是要頗長時間去浸的。現實的是為考試而學習的人太多,現在已沒有幾人願意習寫 counterpoint 了。以我為例,當年就花了兩年時間習寫 16th century and 18th century 的ccounterpoint。我的經驗是,寫對位音樂,不是學一個 course 就可以掌握。所以,忘記這條題目吧!
第二條題目是為一個 piano reduction excerpt 去配寫管絃樂。就算考生沒有機會演出過任何器樂作品的經驗,西洋樂隊的配器也是有得學的。在一般的配器教科書裡,總有一課是講論如何將鋼琴曲編寫為管絃樂曲。當然,同學在學習作曲時,先學寫 singing 的旋律,即寫 vocal music,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同學也要學習寫作器樂曲,首先學的。就是鋼琴曲。然後,就學寫 string 和 woodwind,先由 solo開始。再學寫 ensemble。還得在 submit 作品時,學生是已經學習了寫作 string quartet。只要你不是'請槍'的,你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絃樂寫作經驗。現在可以從學習 woodwind 的配器裡,學會控制 woodwind 的各支樂器。學習配器 (orchestration),我們總不免要多聽管絃樂和作 score reading。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你的 general musicianship (不是practical musicianship) 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西方樂器的寫作學習是頗科學化的。有時作曲家就算不懂得演奏這件樂器,但從配器的書本中記述和聆聽音樂和看總譜,學生就能夠寫作出管絃樂作品了。有趣的是,歷史上的配器大師,如 Wagner 或 Berlioz,就是不懂得彈鋼琴,更不是表演者 -- performer。Berlioz 是彈吉他的,而 Rimsky Korsakov 雖進過音樂學院學習,只是一位業餘的作曲家,他本身是化學師 -- Chemist。所以同學們不須害怕,就算你本身不是出色的樂器演奏者,配器法仍是可以掌握的。
至於第三條題目,我比較喜歡寫五重奏。因為以考試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同學及格。用orchestra 來寫兩分鐘的 incidental music 比較冒險。要知管絃樂曲不是難寫,但要同時顧及多個聲部,所花的時間就多了不少。可是,五重奏只是五個聲部,而且很少地方需要五個聲部一齊奏不同的melodic line。有很多時,只三幾個聲部在奏,texture 真的沒有那麼複雜。考生大概寫三十多小節就夠了。更何況,不同於 incidental music 那條題目,是要考生即時跟所描繪的情節創作樂曲主題,現在考生不須思巧創作人的主題,因為題目是有提供了主題三幾個小節,然後跟著這幾小節的音樂風格接續寫不去的。所以,考生可以當是寫 Harmony 的方式去完成這條題目就可。也談不上很多原創的地方。
考試考試,有哪個考生想不及格? 可是在 Licentiate 的級數裡,同學如果 pass,也都是緊緊及格而矣。我的 Part B ,也只是 72 分吧了。時 passing mark 是 70分,現在是 60 分。所以同學們,加油啊! 應該是較以前容易及格的。
從在以上的考試策略分析。我們可以作人個總結,就是考生必須衡量時間和自已最熟悉的技巧。我們雖然學過不少音樂理訟和寫作訓練,可是,歸根結底,我們的 Harmony 寫作,仍應該算是最拿手,最熟練的。因為所有樂理學習,都不離調式和聲的分析和寫作,就算是考作曲題,也應是這些與和聲寫作有關的題目容易應付,時間按理說,亦是最能掌握的。坦白說,第二部份考試,要考生在短短五小時裡答三條大題目,根本談不上創意。現實的看,考生還是取易的好,留待考過試,及格了,才創作自已喜歡的樂曲,再向難度挑戰吧!
全文完............. Complet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22 (published)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LTCL Music Composition 高級文憑作曲考試之剖析-- (續)
前言: 身為一個已有二十多年創作經驗的作曲家和樂理老師,我一直都想推廣這個 Trinity 舉辦的作曲文憑試。當然不是只為了有多一個教學機會,而確實我相信這個試可以是喜歡創作的朋友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踏腳石。當 1991 年我第一次考這個作曲試時,我的 Part A -- submitted composition 就拿了 90 分 (100分為滿分)。當時,對於我這個黃毛小子,從零開始,連 鋼琴也不懂彈,緊學了 music theory 和作曲大概七年左右就考到 part A 這個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要知道,這個試是不容易考的,像是過三關一樣,當年就要考兩天。況且,90 分就是 distinction。一般來說,作曲科是很難拿到的。因為,評審樂曲好與不好是很主觀的。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解釋這個考試,讓喜歡創作的朋友略略了解這個作曲試是甚麼樣,當然也希望你們找 Leung Sir 我學習作曲。LTCL 的作曲班就快開始招生了。
同學們既明白 LTCL Music Composition Part 1 -- 提交作品 -- 的考試範圍,所以他們就可以著手預備寫作第一個考試作品了,絃樂四重奏了。
垣白說,作曲同學最渴望的就是能夠有機會聽到自己 的作品演出,這樣,自己既可以了解作品實制的效果,不再是紙上談兵,而且,作品有演出機會,意味到作者可以與聽眾分享自己的創作與思想,這實在是每人個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當年我寫現代音樂,幾乎 90% 都是自學的,因為當年的私人老師,大都是國內在1979年四人幫倒台後下來香港的。他們的音樂風格多是十九世紀浪漫派,寫 tonal music 的。由於經歷文化大革命,他們多沒有接觸到現代音樂。那麼,我又怎樣寫人一個含不定性的 chance music 呢?
答案就是,到 library 去看 score。有一定程度的 theory 學識,我們大概都可以明白score背後的理論原則。所以 theory是要不斷學習的。從我經驗,我看作曲是沒有得教,但可以學的科目。不過音樂理論卻是有得學,而且是可以相當有用的。有時我真的不明白,為何音樂學生可以很願意付1000塊學彈一堂一小時的鋼琴,卻不願意拿區區兩佰元去學一堂兩小時的樂理,這絕對是今日香港的音樂學生的怪現象。要知道, theory 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修養氣質的本源,你的個人藝術修養,聆聽鑑賞音樂的能力,全是我們學過的音樂理論和歷史風格知識培養出來的。我還記得,當時我就選了 Lutoslawski 的第一絃樂四重奏作為摹彷對象。我有能力自已分析從沒有看過,聽過的樂譜,就是我的理論根基不差的緣故。
順道一提,我的作曲班是教同學怎樣分析不同的音樂作品,看看些作品背後的技巧與樂思的關係,然後教他們臨摹作品來學寫作音樂。當然,學生還是要先學二十世紀音樂理論與風格。如能夠明白音樂歷史之發展,就更能夠了解為何這類風格是這樣形成和演變的。我們有了這些知識,也就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選擇自己 喜歡的樂曲內容和形式來進行創作了。有一次,有個音樂系的同學來問我,他想寫一個作品,以作入學試之用。我就問他喜歡寫甚麼作品,他就回答說,因為他是彈琴的,最熟是 sonata,所以他想寫一首 piano sonata。 我就這樣問他: "好! 可是你怎樣設計這個 sonata? " 他說只是想寫一個 classical sonata,即有第一,二主題那種。第一主題用 tonic key。第二主題就用 dominant key。
於是,我就回答: "這個設計沒有 originality,也很難表現 creativity。Beethoven 已經寫過三十二首 鋼琴 sonata 了,難道你的創作可以超越他嗎?" 這首作品不是習作,而是你的創作,是拿來幫助你入研究院學作曲的,所以這個作品是要能夠表現出你的藝術修養和理論與技巧才可。如果你一定要選擇 piano solo 的話,又一定要用 sonata 這樂曲形式來創作的話,你就寫一個不是 sonata 的 sonata。Title 可以仍用 sonata,讓這個 absolute 音樂 的 title,去 create 聽眾的期待,但實制聽眾不會聽到一個 sonata,而是另一種作品,就像 John Cage 的4分33秒 鋼琴曲一樣,可以說是非鋼琴作品的鋼琴作品。例如,你這個 sonata 可以用三首小品 (character piece)串成的。沒有 sonata 式的主題結構,但有 sound effect 和樂音 fragment。中間的一首,作用像是 sonata form 中的 Development section,可以安排有 pianist recites (不是唱) 幾句罕有語言,如 Latin 文,的詩句,即邊吟邊彈。Sonata 這個字,在 Italian 原文是 instrumental music 的意思,相反詞是 Acappalla ,無伴奏清唱劇,一種 vocal music。如果你想藉這首作品去 extend sonata 這種樂曲 ,genre, 的界限,你可以加進人聲 (但不是唱的 vocal music,是吟,製造像是樂器的聲音)。
就這樣,我表達了一些意見,讓他參巧,他也到 library 去找現代鋼琴音樂的樂譜作研究。作曲老師,不應阻外學生自己發展自己的 idea 和思想,但也不可能不將較弱的地方,不告訴學生。學生要明白我說這些提意,也不能沒有音樂理論知識和歷史風格的認識。例如,他至少要知道怎樣寫作 sonic effect 的 textural music writing。也要對 classical sonata form 有一定的認識,才可以將之變化,作為現在的三個小品 'sonata" 的結構安排。
當年我考 LTCL 試時,就沒有老師給我一些現代音樂的指引,更諻論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了。雖然,我這首絃樂四重奏拿了 90 分,評語也很好,可是,我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其真正的聲響。直至1994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國內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演奏了我這首作品。我才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拿了高分的考試作品,同場的陳永華先生和羅永暉先生 (後來是我在 HKAPA 時的 major 作曲老師) 就稱讚了我的嘗試。這首作品也幫助了我後來回到 HKAPA 作 mature student 時的入學試作品。
待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17 (published)
同學們既明白 LTCL Music Composition Part 1 -- 提交作品 -- 的考試範圍,所以他們就可以著手預備寫作第一個考試作品了,絃樂四重奏了。
垣白說,作曲同學最渴望的就是能夠有機會聽到自己 的作品演出,這樣,自己既可以了解作品實制的效果,不再是紙上談兵,而且,作品有演出機會,意味到作者可以與聽眾分享自己的創作與思想,這實在是每人個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當年我寫現代音樂,幾乎 90% 都是自學的,因為當年的私人老師,大都是國內在1979年四人幫倒台後下來香港的。他們的音樂風格多是十九世紀浪漫派,寫 tonal music 的。由於經歷文化大革命,他們多沒有接觸到現代音樂。那麼,我又怎樣寫人一個含不定性的 chance music 呢?
答案就是,到 library 去看 score。有一定程度的 theory 學識,我們大概都可以明白score背後的理論原則。所以 theory是要不斷學習的。從我經驗,我看作曲是沒有得教,但可以學的科目。不過音樂理論卻是有得學,而且是可以相當有用的。有時我真的不明白,為何音樂學生可以很願意付1000塊學彈一堂一小時的鋼琴,卻不願意拿區區兩佰元去學一堂兩小時的樂理,這絕對是今日香港的音樂學生的怪現象。要知道, theory 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修養氣質的本源,你的個人藝術修養,聆聽鑑賞音樂的能力,全是我們學過的音樂理論和歷史風格知識培養出來的。我還記得,當時我就選了 Lutoslawski 的第一絃樂四重奏作為摹彷對象。我有能力自已分析從沒有看過,聽過的樂譜,就是我的理論根基不差的緣故。
順道一提,我的作曲班是教同學怎樣分析不同的音樂作品,看看些作品背後的技巧與樂思的關係,然後教他們臨摹作品來學寫作音樂。當然,學生還是要先學二十世紀音樂理論與風格。如能夠明白音樂歷史之發展,就更能夠了解為何這類風格是這樣形成和演變的。我們有了這些知識,也就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選擇自己 喜歡的樂曲內容和形式來進行創作了。有一次,有個音樂系的同學來問我,他想寫一個作品,以作入學試之用。我就問他喜歡寫甚麼作品,他就回答說,因為他是彈琴的,最熟是 sonata,所以他想寫一首 piano sonata。 我就這樣問他: "好! 可是你怎樣設計這個 sonata? " 他說只是想寫一個 classical sonata,即有第一,二主題那種。第一主題用 tonic key。第二主題就用 dominant key。
於是,我就回答: "這個設計沒有 originality,也很難表現 creativity。Beethoven 已經寫過三十二首 鋼琴 sonata 了,難道你的創作可以超越他嗎?" 這首作品不是習作,而是你的創作,是拿來幫助你入研究院學作曲的,所以這個作品是要能夠表現出你的藝術修養和理論與技巧才可。如果你一定要選擇 piano solo 的話,又一定要用 sonata 這樂曲形式來創作的話,你就寫一個不是 sonata 的 sonata。Title 可以仍用 sonata,讓這個 absolute 音樂 的 title,去 create 聽眾的期待,但實制聽眾不會聽到一個 sonata,而是另一種作品,就像 John Cage 的4分33秒 鋼琴曲一樣,可以說是非鋼琴作品的鋼琴作品。例如,你這個 sonata 可以用三首小品 (character piece)串成的。沒有 sonata 式的主題結構,但有 sound effect 和樂音 fragment。中間的一首,作用像是 sonata form 中的 Development section,可以安排有 pianist recites (不是唱) 幾句罕有語言,如 Latin 文,的詩句,即邊吟邊彈。Sonata 這個字,在 Italian 原文是 instrumental music 的意思,相反詞是 Acappalla ,無伴奏清唱劇,一種 vocal music。如果你想藉這首作品去 extend sonata 這種樂曲 ,genre, 的界限,你可以加進人聲 (但不是唱的 vocal music,是吟,製造像是樂器的聲音)。
就這樣,我表達了一些意見,讓他參巧,他也到 library 去找現代鋼琴音樂的樂譜作研究。作曲老師,不應阻外學生自己發展自己的 idea 和思想,但也不可能不將較弱的地方,不告訴學生。學生要明白我說這些提意,也不能沒有音樂理論知識和歷史風格的認識。例如,他至少要知道怎樣寫作 sonic effect 的 textural music writing。也要對 classical sonata form 有一定的認識,才可以將之變化,作為現在的三個小品 'sonata" 的結構安排。
當年我考 LTCL 試時,就沒有老師給我一些現代音樂的指引,更諻論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了。雖然,我這首絃樂四重奏拿了 90 分,評語也很好,可是,我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其真正的聲響。直至1994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國內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演奏了我這首作品。我才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拿了高分的考試作品,同場的陳永華先生和羅永暉先生 (後來是我在 HKAPA 時的 major 作曲老師) 就稱讚了我的嘗試。這首作品也幫助了我後來回到 HKAPA 作 mature student 時的入學試作品。
待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17 (published)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LTCL Music Composition 高級文憑作曲考試之剖析
前言: 身為一個已有二十多年創作經驗的作曲家和樂理老師,我一直都想推廣這個 Trinity 舉辦的作曲文憑試。當然不是只為了有多一個教學機會,而確實我相信這個試可以是喜歡創作的朋友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踏腳石。當 1991 年我第一次考這個作曲試時,我的 Part A -- submitted composition 就拿了 90 分 (100分為滿分)。當時,對於我這個黃毛小子,從零開始,連 鋼琴也不懂彈,緊學了 music theory 和作曲大概七年左右就考到 part A 這個成績,確實是一大鼓舞。要知道,這個試是不容易考的,像是過三關一樣,當年就要考兩天。況且,90 分就是 distinction。一般來說,作曲科是很難拿到的。因為,評審樂曲好與不好是很主觀的。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解釋這個考試,讓喜歡創作的朋友略略了解這個作曲試是甚麼樣,當然也希望你們找 Leung Sir 我學習作曲。LTCL 的作曲班就快開始招生了。
正文:
Trinity 的作曲文憑試 Part A 部份是考生自由提交兩個指定樂種 (genre) 的作品。考生有三個選擇: 1. 絃樂四重奏。2. 無伴奏合唱 (至少四聲部) 一首,詩詞可以自由選擇,英語的或是非英語的詩皆可。3. 一個樂章的銅管四重奏或木管四重奏。考生如果通過了這一 part ,就可在三年內再考筆試,即 Part B 部份,分上下午舉行,時為五小時,答三條題目。
這個部份包括三條題目。1. 樂曲寫作: 考生可選擇寫 a. Passacaglia for Organ 。b. 根據指定主題寫二組變奏。c. 寫一段 cadenza of a concerto。 d. 用十二音列寫一個鋼琴曲。2. 十九世紀編制的管絃樂配器習題。3. 用管絃樂隊寫一段約兩分鐘的incidental music,情境音樂,又或跟據指定主題寫不少於三十小節的一個絃樂五重奏 episode。
對於 part A 的submitted composition ,我通常都鼓勵考生寫 string quartet 和 Acappella for SATB。可是,考生以甚麼風格去寫這兩個作品呢?
我認為現在已踏入二十一世紀好一段時間了,我們總不能再為那些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格的 tonal music了。還記得我曾撰文談及衡量作品好與壞的那篇文章嗎? 詳程請參閱電影音樂漫談的一系列文章。我曾說過,OCT 是三大標準去評論現代作品的好壞。O for Originality。C for Creativity。T for Techicality。所以同學可以嘗試以現代音樂技法,如 chance music 寫作一些含有不定性 Indeterminacy 的音樂。我拿了九十分的那個一樂章絃樂四重奏,就是用了aleatory 的技法寫成的。當然,除了chance music 之外,同學也可以寫 textural music,以音色變化為主的積體作品。另外,無伴奏合唱,也是頗容易處理的。因為有文字的樂曲,都可以從文字內容去引導樂曲的變化發展。我們稱此技巧為 text painting。我在前一系列文章都曾討論過這個技巧怎樣在十九世紀的藝術歌曲裡經常見到。再者,同學對於寫作歌唱性旋律,通常感到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學習作曲。大都首先學寫歌唱性的旋律,即 melody writing。而且,我們做學生時,在學習和聲理論時,也都是先學寫四部和聲,即 SATB 寫作。所以,無伴奏合唱,看來是比較易容入手的。當然我這裡不是說,木管或銅管四重奏是很難寫。
可是同學們想想,畢竟寫器樂曲,是要先學習那些樂器的演奏方法,我們稱為 instrumentation,樂器法。木管和銅管的樂器的吹奏法,不是三兩個月可以學得純熟的。不要忘記,傳統上我們還是要先學寫絃樂器 string。這是寫作整個樂隊的基礎。所以,同學們花時間先學用絃樂器寫成的絃樂四重奏,已經用了不少時間。然後,再寫自己已學過,有一定認識的 vocal music,這比較省時。同學先考過了第一關,然後,再修讀二十世紀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和orchestration,熟習了,就可以應付第二部份的考試。
To Be Continued........待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14 (published)
正文:
Trinity 的作曲文憑試 Part A 部份是考生自由提交兩個指定樂種 (genre) 的作品。考生有三個選擇: 1. 絃樂四重奏。2. 無伴奏合唱 (至少四聲部) 一首,詩詞可以自由選擇,英語的或是非英語的詩皆可。3. 一個樂章的銅管四重奏或木管四重奏。考生如果通過了這一 part ,就可在三年內再考筆試,即 Part B 部份,分上下午舉行,時為五小時,答三條題目。
這個部份包括三條題目。1. 樂曲寫作: 考生可選擇寫 a. Passacaglia for Organ 。b. 根據指定主題寫二組變奏。c. 寫一段 cadenza of a concerto。 d. 用十二音列寫一個鋼琴曲。2. 十九世紀編制的管絃樂配器習題。3. 用管絃樂隊寫一段約兩分鐘的incidental music,情境音樂,又或跟據指定主題寫不少於三十小節的一個絃樂五重奏 episode。
對於 part A 的submitted composition ,我通常都鼓勵考生寫 string quartet 和 Acappella for SATB。可是,考生以甚麼風格去寫這兩個作品呢?
我認為現在已踏入二十一世紀好一段時間了,我們總不能再為那些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格的 tonal music了。還記得我曾撰文談及衡量作品好與壞的那篇文章嗎? 詳程請參閱電影音樂漫談的一系列文章。我曾說過,OCT 是三大標準去評論現代作品的好壞。O for Originality。C for Creativity。T for Techicality。所以同學可以嘗試以現代音樂技法,如 chance music 寫作一些含有不定性 Indeterminacy 的音樂。我拿了九十分的那個一樂章絃樂四重奏,就是用了aleatory 的技法寫成的。當然,除了chance music 之外,同學也可以寫 textural music,以音色變化為主的積體作品。另外,無伴奏合唱,也是頗容易處理的。因為有文字的樂曲,都可以從文字內容去引導樂曲的變化發展。我們稱此技巧為 text painting。我在前一系列文章都曾討論過這個技巧怎樣在十九世紀的藝術歌曲裡經常見到。再者,同學對於寫作歌唱性旋律,通常感到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學習作曲。大都首先學寫歌唱性的旋律,即 melody writing。而且,我們做學生時,在學習和聲理論時,也都是先學寫四部和聲,即 SATB 寫作。所以,無伴奏合唱,看來是比較易容入手的。當然我這裡不是說,木管或銅管四重奏是很難寫。
可是同學們想想,畢竟寫器樂曲,是要先學習那些樂器的演奏方法,我們稱為 instrumentation,樂器法。木管和銅管的樂器的吹奏法,不是三兩個月可以學得純熟的。不要忘記,傳統上我們還是要先學寫絃樂器 string。這是寫作整個樂隊的基礎。所以,同學們花時間先學用絃樂器寫成的絃樂四重奏,已經用了不少時間。然後,再寫自己已學過,有一定認識的 vocal music,這比較省時。同學先考過了第一關,然後,再修讀二十世紀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和orchestration,熟習了,就可以應付第二部份的考試。
To Be Continued........待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1-02-14 (publishe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