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A Glamorous Female Figure: Hildegard de Bingen

Foreword:

A friend of mine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idea and music of Hildegard de Bingen,  a legendary, yet glaring, female artisit star, living in the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man possess the absolute power over th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of every individual. Bingen's music, incredibly, never fails to display her frank, heartfelt affection to both the heavenly God and the earthly people. Her profound ideas and thoughts are always embedded in every nuance of the musical notes, as well as the texts.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is a reworking of the short introduction of Bingen written by my friend. I expand her ideas and remake the wordings of the original essay in order to lay out briefly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Bingen in the western musical world.


Essay:


Doubtless Hildegard de Bingen, as a mere woman living in the so-called “dark” age of the 12th century under the hegemon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has exhibited her amazing, yet glamorous, female disposition to the world. Bingen’s life is said to be replete with ineffable meanings of experiences and dramas. She was a prophet, a healer, a writer, a painter, a performer, and a composer, serving the Church in different roles. She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acclaim, but at the same time, received the heaviest sentence from the same authority to which she devoted all through her life. As a composer, Bingen’s contemporary attitude in art and innovative way of composing reflect every nuance of her female sensitivity toward her surroundings, her life experiences, as well as her God, displaying a unique, creative thinking of humanity as well as theology. Indeed, she knew what to express and how to express, all of her thoughts, emotions and ideas by skillful use of music.


In fact, the medieval 12th century was the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the illiterate and the submissive  mass, unlettered woman in particular, were highly recommendable. While the majority of the medieval women were shameful to disclose their affluent emotions and ideas, viewing the take-for-granted silence as a ‘virtue’, Hildegard de Bingen, on the contrary, was boldly to express her spiritual visions and personal ideas, as well as her inner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rough musical notes and texts, unleashing the true voice of a medieval woman. Bingen’s individualism, as I believe, is not experienced from her abundant emotions and ideas embedded in musical sounds, but rather, from her genuine and courageous act to expose all these traditionally restrained sentiments to not only the high God but also the ordinary people from all of her musical works.
 
 
Bingen's courage to disclose her affection comes parallel with her great concern of many of the philosphical and theological issues, ranging from the heaven down to the earth, just as contemporary male intellectuals have done. Not surprisingly, in the medieval period, 'great' thinking and idea indubitably belonged to the privilege of man. Woman possessing the thoughts and ideas such as creation, cosmology, nature of God, nature of virtue, and so forth were almost incredible. However, the achievements that Bingen did contribute to the philosphical and theological fields were so influential that almost no male contemporaries could surpass in her day. As such, whether as a mere medieval woman or a creative composer and artist, Hidlegard de Bingen is no doubt a unique and remarkable figure that is worth to invite a further academic study.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11-26 published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回音

前言: 

這是一首新詩作。我常說詩言情,文言志。詩的可貴之處,就是傳情達意。不需要過多的句字邏輯和上下文的連繫。這跟寫評論文章,小說或散文隨筆不同。要知感情的流露,往往是不跟一定的思維程序,也不是線性推理,但總是那麼不經意的,是被引發的,是片面的,是難捉摸的,是一剎那的。詩情可算是詩人自身感覺和直覺的混合,並不是苦心積慮下的刻意營造。

很多時候,詩作的感情世界更像回憶,就像心理學所說的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總是一串串的如潮
水般湧來的非理性片段,無方向的盪來盪去,卻又能喚起讀者心底的共鳴,搔著其不能抓著的癢處。




正文:

以下的兩首詩基本上是同一首詩。第一首是加上了較多的虛字,如連接詞等,使句子間的連接邏輯較強。雖是意思比較易懂,但算是散文的手法居多。另一首就增強了修辭作為感情和語氣的表達,不拘泥句與句間的連接纙輯。結果這更像詩的寫法,情趣也增多了。所以,這兩首詩因多了虛詞連接句子,又或增強了修辭造句,結果,有些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和內容就稍有不同了。不過總的說來,不論是詩, 還是散文,除了文字要寫得好,唸出來時更要,抑揚頓挫,啷啷上口。才能牽動讀者情緒,使他們產生共鳴。


回音 :


別丟掉

這一把無端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飄過

幽冷的汪洋底

縱是黑夜

在天邊的無垠

如歎息的渺茫

仍為妳保存著這真 !


............................


是一樣的明月

是一樣的隔岸燈火

隨滿天的星

縱使人不見

在夢迴中掛起

問妳幾時回

那一句話 -- 仍渴望相信

在微風飄盪著

有那 "回" 音 !


...........................



回音 :


別丟掉

這一抹無端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綿綿

在幽冷的汪洋底

在陰深的高山處

在深邃的黑夜

在天邊在蒼茫

是歎息著渺茫

偷偷

仍為妳保存著這真 !


...........................


是一樣的月明

是一樣的燈火闌柵

在眼簾盡處

迢迢

在隔岸在千山

在夢中低迴

是滿天的星

碎語著歸期

暗暗

那一句話

在盼望在相信

飄盪在微風

輕輕

是那 "回" 音 !


...................


兩首詩的內容的確差不多,都是送給遠在天涯的摯愛,以表達思念之情。很像貝多芬那首致遙遠的愛人歌曲套曲。細味之下,辭詞改動了,使個別句子的意思稍有不同,感情張力也不同。但懷念遠方的愛人這個主題仍是沒有兩樣。

至於其他的方面的差異,感情觸角,還是留待讀者自行品評好了。

詩言情,感情一事,只有過來人用心中真摯的感情才可以細味。旁人呢,就越解越難明了。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11-16 published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一則新聞,一個故事,兩份經驗 : 何為真愛 ?

前言:

讀者是否認識高慧然,又或蔣芸? 我知道有關她們的,就只是她們在報刋上的專欄。我喜歡她們的寫作。如我沒有記錯,高慧然是一位醫生,但當她寫有關愛情,戀愛的文章,處處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敏銳與細緻,很有味道。而蔣芸的寫作風格就帶有若干激情,對愛情在現代生活裡所碰撞出的張力,毫不留情地刻畫出來。把她的文章看後,心裡的悸動仍常常久久未靜。我還記得她們最近寫過有關愛情的文章,讀後使我不禁自問,何為真愛?



正文:


一則外地新聞為這篇文章展開序幕。


據報章報道,話說有位丈夫患有重病。五年來做了七次手術。但當他第七次完成手術後,由於痲醉太多次,亦太久,他的大腦記憶和神智受到傷害。當他醒來時四處張望,發覺樣樣都很陌生。更甚是竟然對正在照顧自己的妻子,完全沒有記憶。還以為只是一位漂亮的護士小姐在工作而矣。

這是可悲的嗎? 世事往往出人意表。雖然所有往事都忘記了,他對妻子已沒有任何印象,也應該是沒有任何愛情感覺,但這位先生卻對近在咫尺的美麗女子一見鐘情,還深深地愛著她。 這個結果是好事嗎?

但想深一層,他對她再一次產生同樣的愛情,沒有兩樣,可是緣份使然嗎? 真的不能解釋! 這愛不可能是丈夫的忠誠,因為他已是失憶了,面前的人就只跟一個陌生人沒有兩樣。所以,這樣的愛情神奇嗎?

我想如這則新聞所言的是事實,這似乎在說,真正的愛情,是跟我先前寫過有關緣份的看法有關。這位丈夫在醒來後甚麼也沒做過,為這緣似乎也沒努力過甚麼,倒是太太今生像要償還這先前結的緣,無悔無恨地照顧在病牀上的他。誰能說這不是緣麼?

莫非是:

煉百世始能共舟,
修千載方能共枕。
............

顰盈耳語枕詩畔,
還予逍遙萬世生。

............

高慧然在曾報章上講述過一個故事:

話說國王有兩個漂亮的女兒。她們都有一個本事,就是可以將自己流出來的眼淚變成黃金。真的是眼淚值萬金。

後來兩位美麗的公主都嫁給了兩個貧窮的人。

一年後,國王去探望兩位自己深愛的漂亮女兒。

國王到了大女兒的家,發覺女兒住在一座金碧輝煌,豪華萬千的宮殿裡。女兒出入更是奴婢成群,伴隨左右。吃的是山珍海錯,穿的是錦繡衣裳。國王很是滿意,覺得自己女兒很幸福,沒有嫁錯郎。所以,還大大稱讚了女婿。

可是,當國王來到了小女兒的家時,情況卻截然不同。小女兒的家仍是家徒四壁,小女婿仍是一貧如洗。吃的三餐仍是醎魚清菜,穿的仍是舊年的破爛衣裳。國王見到後非常忿怒,覺得小女婿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女兒。於是,國王捉拿了小女婿,大興問罪之師。問他為何仍是這樣?

小女婿戰戰競競地回答: "我是深愛著你的女兒啊! 我從來捨不得她哭哩............。 "

朋友們,這兩位女婿,誰更愛自己的妻子? 誰更表現真愛?


高慧然也談及她的一位女性朋友的一份經驗。

她的朋友認識了一個風趣幽默的男子。由於這男子很懂說笑,又經常逗她開心,日子真的是過得十分愉快。高慧然的朋友自然地認為他是真命天子,此生非君不嫁了。

可是好景不常,高慧然的朋友遭遇了人生有使以來最大的困景。在跌落到這人生谷底,最需要溫暖的安慰和真誠的鼓勵的這段歲月中,這位風趣幽默的人卻突然消失,不見影踪。可真是能共富貴,卻不能共患難。

高慧然那極度失望的朋友可說是眼淚都流盡了,才慢慢從新站起來。驀然回首,這才驚覺,真愛不一定是來自那常常能令自己開心的人。那能陪伴自己,互相扶持地走過人生最崎嶇的路的人,才算是真愛。

看來真愛仍需付出努力地結緣,無私的,默默地在身旁守護著所愛的人........

朋友們,你同意這是才算是真愛嗎?


蔣芸所論述的第二份經驗卻卻為讀者帶來無限感慨。

話說蔣芸的一個男性朋友五年前因誤會和自己的初戀人分手了。五年後,他也結識了新的女朋友,最後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當他正準備通知各親朋戚友結婚一事,看著朋友的名單時,偶然發覺前度初戀的電話仍未删除。於是他不經意的發出了那五年來首次的信息。

但世事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前女友竟回覆自己,還相約見個面。朋友欣然答應,也想這正好能將請帖送上。以後的事,可想而知,就是造物弄人。五年相隔,相方都成熟了,比前卻反而更有密契,更加合拍,更加關心對方,更加珍惜對方。自己這時才發現,那初戀的情感,不但仍在,還更深,更濃。怎辦? 婚是要結的,但新娘卻不能是這個。那份無奈就從前度女友在接到請帖時所說的話可見一斑......

她問: "你現在......開心嗎?"...............

看來人是對的,卻在錯誤的時間上碰著了。這就叫無奈........

這一剎的感覺,正如拙作詩云: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始知情重
失過才懂珍惜
哭過能明心痛
"妳" 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留在妳的夢........

(全詩請看我上一篇文章: 詩,樂,夢)


所以,看來真愛有時只能留在夢中,留在深深的回憶裡........。


何為真愛,也可能永遠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Finish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11-07 published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詩,樂,夢: 一首新的詩作

前言:

自我檢討,寫詩始終還未能臻至大師境界。因為我仍在臨摹階段。可是在表達含蓄的感情,和修辭造句方面,肯定是進步很多,頗有詩人的風範。所以,這也是好詩。

作為詩人與音樂家,不單需要真情流露,還要用優良的技巧去表達這份情意,與讀者,聽眾分享。感謝國學大師胡適的詩作,夢與詩的笫一首詩。我臨摹其結構,借其修辭的形態,寫下這新詩。意念是新的,意境營造也是新的,可算是我近期的佳作。當然胡適提倡新詩的理念,就是詩作要如說話般淺白易懂,我雖不完全贊同,但我這詩的詞句,就只用了顯淺的字詞,外表意思是易懂的。表面上這詩雖只是一首浪漫愛情詩,可是,又有幾多人可以細心嘴嚼到詩中主人公在愛情中的無奈。詩中的 '她' 和 '妳' 同是偶然在那個 '我' 的生命裡不同時間軌迹中碰到的人,一個已消逝,感情也只好在心中暗處冰封 ; 另一個卻在眼前,卻又無端牽起詩中的 '我' 那內心的無限漣。可是,雖然兩個都是對的人,但卻在錯的時間相遇,所以開不到花,也結不出果。原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奈。。。。

其實這首詩所流露的情感,是自身的體驗。這也是詩的美所在。

因為詩中造句對人的感情世界含有高密度的描繪,所以,詩並不可能如胡適所言,是顯淺如話 ......

'她' 在這詩中只留有伏筆。'我' 對 '她'的感情亦只能封印在那隱藏的失落裡。這已是多年的往事。還記得如康乃馨的 '她' 嗎? 這就是了。可能是這個 '妳' 不經意的出現,雖是在錯配的時間,卻又無奈地喚起了那  '我' 那多年前那冰封了,失落了的對 '她' 的感覺......

而 '妳' 在這詩的出現,明顯的只在最後一句。對 '妳' 是含蓄的情感,沒有刻骨銘心的浪漫,也沒有波瀾壯濶的激情,一切就在於 '平凡' 這個字裡面。不能留在 '妳' 的夢裡,只因在這錯配的時空上, '我' 只能對 '妳' 表達那平凡的詩,平凡的樂,平凡的事,以及那平凡的話。是那麼淡淡然的,不經意的........ 雖是偶然的碰上,但又感情是那麼真摯,那麼動人。不能留在 '妳' 的夢裡,這就叫做無奈.......


正文:


詩,樂,夢

 

寫的是平凡的詩

作的是平凡的樂

湧進了是這偶然的夢

變幻了這冰封的感覺

…………….

 

談的是平凡的事

說的是平凡的話

碰著了是那偶然的人

喚醒了那隱藏的失落

……………..

 

醉過方知洒濃

愛過始知情重

失過才懂珍惜

哭過才明心痛

她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留在妳的夢

……………..

梁大偉
2013-11-04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