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友 S.Leung 要結婚了,很是高興。早前寫了一篇文章 (2010-12-26 posted),談及對愛情的一些看法。老友看後,也回應了一些感受。現也以古詩一首,再答謝老友邀請我前往婚禮,分享他們的喜樂。
緣深
百載同船千共襟
幾番修道始緣深
顰盈耳語枕詩畔
還予消遙萬世生
蓋情愛之真諦,乃一 "還" 字而矣。
夫妻雙方常以對方所需為虧欠,並予償還,則婚姻長久矣。此處 "修道",是指研讀聖經中的真理之道,並以這 "道" 為生活方式。"百載同船",則指朋友有悻一同共渡永生的旅程,乃百年難遇。但能遇上配偶一同走完這永生旅程,則千世難逢,此乃 "千共襟" 之意。不須多說,
顰盈耳語枕詩畔,是描寫你們的甜蜜的愛情生活。而 "萬世生" 則指向樂園永生的幸福了。
大偉上
2011-01-05 (published)
In addition to publish David Leung's (theorydavid, or Leung Sir) teaching, and musical activities, the blog Music and Arts:音樂與藝術 is also used to reflect his ideas of and aesthetic respones to music, literature, poetry, painting,and various arts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rticles, poems, and academic papers.Your heartfelt responses are my great support.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advance music learning, please also visit my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davidmusiccenter.com/。
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有關文藝復興的一點看法 (1)
前言: 今天跟學生談到文藝復興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由於時間的緊迫,我講得很快,加上學生對一般西方通史的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未能跟得上我想表達的一些我認為是較新,較獨到的見解。下課後,有一位程度較佳的學生提議,我不妨在我的網誌裡再補充一下。
在一般中,小學程度的歷史課學習裡,老師大多將歷史以年份時間,並以這段時間裏所發生的重要人物和事作為劃分點,來分出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風格,以方便學習。所以,我們常在課本裏看到文藝復興時期是由 1500 AD 至 1600 AD。然後,就理所當然地 (take-for-granted) 舉出在這段時期活躍的大師和其作品作為論據,去支持這段時期風格的存在。例如,我們一說起文藝復興,我們就會舉出 Michaelangeo,和他的 David 彫塑 ; Leonardo Da Vinci 和他的 Mona Lisa 名畫等作這時代的風格。因為他們的作品是以舊古典 Classical Antiquity 作為作品風格的依歸,模彷古希臘和羅馬的風格而創作的 (對這一般看法我大有保留),所以,他們的時代就是 Renaissance了。
當然,以 Chronological time phase 來看歷史的演進並不是錯的。但這是不。因為我們最想知道的不是 What happens ? 而是 Why and How that happens ? 用 what 看歷史時代,就如因為 有了Michaelangeo,和他的 David 彫塑,所以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了。但我們其實更想知道,為甚麼 Michaelangeo 會彫刻 David,他甚樣受當時的大氣候影響? 又或 David 是如何被認為是擁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特點? 我們應該知道,只用 what 的 factor 來看歷史,我們就很容易只集中以那些大師和他的作品作為時代的劃分點。但卻忘記沒有任何人,包括社會裏各階層的人,不受這時代的外在因素諸如政治,文化,社會,大氣候 (mega trend) 和個人偏好 (personal predilaction) 所影響。事實上,No one can step outside of his/her time。哪是果? 哪是因? 是永遠不能界線分明的。究竟是大師們以自已的才華,又或社會的群體力量,創造了文藝復興的時代和風格,還是外在的因素促使了那些大師們,又或平民百姓,創造了這樣風格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文藝復興?
今天,我闡釋了 H. Janson 在他的 The History of Art 一書裡的看法。我本人比較喜歡他和另一位法國歷史哲學家,Le' Goff 對文藝復興的闡釋。他們大致的看法是從 socio-cultural 的層面去看 歐洲 community (社群) 對 time concept (時間概念) 的意會,這是非常 Humanistic ,即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出發。他們兩人都認為,文藝復興這個時期起始於當歐洲社群裡普遍的大多數人,意會到他們已不再屬於中世紀 Middle Age 這個時期,而相信自己以踏進一個全新紀元 (new era) 的時候。亦即這時的歐洲社會(European community) 開始了解到時間概念 (time concept) 上是有以往 (past),現在 (present),和將來 (future) 的劃分。社會裡普遍的人也開始擁有一個新的意識,就是歷史意識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從他們的討論來說,即是中世紀的歐洲社群大多數人並無有任何意識,認為自己是生活在現在 (present) 的,他們沒也有過往 (past) 的時間觀念,並沒為過往和現在劃分介線,換句話說,他們 actualize the past ,使過往繼續不斷向前進行,永無終止似的。
當然,我還沒有提出這兩位學者的論證來支持他們的見解。可是單從他們思巧的角度來看,已異於一般的教科書看歷史風格這個問題。故勿論他們對文藝復興說法是否合理,我們肯定的就是,用小時,分鐘和秒來劃分時間,大約是從十五世紀開始。因為,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時鐘 (clock) 是在 Renassiance 時期發明,並被運用在社區日常生活上的。我們現在常說的 ."時間就是金錢" 或是 "我們要分秒必爭" ,又或是 "時間是寶貴的",就是從文藝復興這個時期,開始流行在 Renaissance 的社區的日常生活裡的。因此 Clock,時鐘,可說是 Renassiance 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它不只是一個純科技的發明,它對當時的人的生活方式,以至到人生態度,思維方式等,都產生了難以言喻的影響。從而得知,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非常重視. "現在 (present)"。他們是擁有 "現在" 這個時間觀念的意識。
當然,我們不能單就 Renaissance 時期發明了Clock 一事,就確認中世紀的社會生活是沒有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的 time concept。
待續....... To be continued.........
David Leung
2011-01-05 (published)
在一般中,小學程度的歷史課學習裡,老師大多將歷史以年份時間,並以這段時間裏所發生的重要人物和事作為劃分點,來分出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風格,以方便學習。所以,我們常在課本裏看到文藝復興時期是由 1500 AD 至 1600 AD。然後,就理所當然地 (take-for-granted) 舉出在這段時期活躍的大師和其作品作為論據,去支持這段時期風格的存在。例如,我們一說起文藝復興,我們就會舉出 Michaelangeo,和他的 David 彫塑 ; Leonardo Da Vinci 和他的 Mona Lisa 名畫等作這時代的風格。因為他們的作品是以舊古典 Classical Antiquity 作為作品風格的依歸,模彷古希臘和羅馬的風格而創作的 (對這一般看法我大有保留),所以,他們的時代就是 Renaissance了。
當然,以 Chronological time phase 來看歷史的演進並不是錯的。但這是不。因為我們最想知道的不是 What happens ? 而是 Why and How that happens ? 用 what 看歷史時代,就如因為 有了Michaelangeo,和他的 David 彫塑,所以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了。但我們其實更想知道,為甚麼 Michaelangeo 會彫刻 David,他甚樣受當時的大氣候影響? 又或 David 是如何被認為是擁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特點? 我們應該知道,只用 what 的 factor 來看歷史,我們就很容易只集中以那些大師和他的作品作為時代的劃分點。但卻忘記沒有任何人,包括社會裏各階層的人,不受這時代的外在因素諸如政治,文化,社會,大氣候 (mega trend) 和個人偏好 (personal predilaction) 所影響。事實上,No one can step outside of his/her time。哪是果? 哪是因? 是永遠不能界線分明的。究竟是大師們以自已的才華,又或社會的群體力量,創造了文藝復興的時代和風格,還是外在的因素促使了那些大師們,又或平民百姓,創造了這樣風格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文藝復興?
今天,我闡釋了 H. Janson 在他的 The History of Art 一書裡的看法。我本人比較喜歡他和另一位法國歷史哲學家,Le' Goff 對文藝復興的闡釋。他們大致的看法是從 socio-cultural 的層面去看 歐洲 community (社群) 對 time concept (時間概念) 的意會,這是非常 Humanistic ,即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出發。他們兩人都認為,文藝復興這個時期起始於當歐洲社群裡普遍的大多數人,意會到他們已不再屬於中世紀 Middle Age 這個時期,而相信自己以踏進一個全新紀元 (new era) 的時候。亦即這時的歐洲社會(European community) 開始了解到時間概念 (time concept) 上是有以往 (past),現在 (present),和將來 (future) 的劃分。社會裡普遍的人也開始擁有一個新的意識,就是歷史意識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從他們的討論來說,即是中世紀的歐洲社群大多數人並無有任何意識,認為自己是生活在現在 (present) 的,他們沒也有過往 (past) 的時間觀念,並沒為過往和現在劃分介線,換句話說,他們 actualize the past ,使過往繼續不斷向前進行,永無終止似的。
當然,我還沒有提出這兩位學者的論證來支持他們的見解。可是單從他們思巧的角度來看,已異於一般的教科書看歷史風格這個問題。故勿論他們對文藝復興說法是否合理,我們肯定的就是,用小時,分鐘和秒來劃分時間,大約是從十五世紀開始。因為,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時鐘 (clock) 是在 Renassiance 時期發明,並被運用在社區日常生活上的。我們現在常說的 ."時間就是金錢" 或是 "我們要分秒必爭" ,又或是 "時間是寶貴的",就是從文藝復興這個時期,開始流行在 Renaissance 的社區的日常生活裡的。因此 Clock,時鐘,可說是 Renassiance 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它不只是一個純科技的發明,它對當時的人的生活方式,以至到人生態度,思維方式等,都產生了難以言喻的影響。從而得知,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非常重視. "現在 (present)"。他們是擁有 "現在" 這個時間觀念的意識。
當然,我們不能單就 Renaissance 時期發明了Clock 一事,就確認中世紀的社會生活是沒有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的 time concept。
待續....... To be continued.........
David Leung
2011-01-05 (published)
訂閱:
文章 (Atom)